信中医为什么就不科学(越写越乱@@)
呵呵,这个月的非转载文章也不能那么孤单嘛,况且上一篇还有许多摘抄的意味(虽然今天也摘抄了一些,包括《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等)~~
昨天从新语丝转来了对待中医的态度反映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其中的几个理由,中医是中国的不能反对,中医历史悠久不能反对,中医个案有效不能反对,中医哲学、整体论、调理等等无从反对,狂野浪荡已经一一说明了,如果还以这样的理由支持中医,那是可以进疯人院的。
临床证据的历史发展:
1816年 Alexander Hamilton最早描述采用交替法产生对照组,评价放血疗法的大型对照试验。
1898年 丹麦医生Fibiger通过半随机对照试验验证了血清治疗白喉的效果。
1948年 英国医学研究会领导开展了世界上第一个RCT(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肯定了链霉素治疗肺结核的疗效,由英国著名的生物统计学家Bradford Hill发表在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
1904年 Pearson研究接种肠热病疫苗与生存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开创了合并多个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学再分析的先例。
1907年 Gold Berger 鉴定伤寒菌尿症的文献时,制定了选择、提取资料的特定标准并进行统计分析,成为Meta分析的雏形。
1976年 心理学家Glass首次提出了Meta分析一词及其统计学分析方法。
1982年 Thomas C Chalmers 提出累计性Meta分析概念,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临床证据的分级
1979年,加拿大预防保健工作组(CTFPHC)的Fletche等人首次按临床研究设计将证据强度分为Ⅲ级5等,推荐强度分为Good、Fair和Poor三级。
后又有多个组织制定了证据的分级,如1996年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PSTF)评估系统将证据分Ⅲ级5等,推荐强度分5级;1996年美国卫生与政策研究机构(AHCPR)将证据分7级,推荐强度分3级;1998年英国约克大学“北英格兰循证指南制定计划”将证据分6级,推荐强度分4级。他们均将RCT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Systematic review, SR。指根据特殊人群、针对某一具体临床问题、系统全面地检索文献,按照统一科学标准,筛选出合格的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和统计学处理,得出可靠的结论,用于指导临床决策)定为最高级别的证据,将专家意见定为最低级别的证据。1999年,CTFPHC重新将证据分为5级(表1)。
但上述分级均太概括,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2001年英国Cochrane中心联合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学领域最权威的专家,根据研究类型分别制定了详细的分级并沿用至今。这个版本将证据仍分5级,但对每个级别进行了细化(表2)。
其他类型的研究,包括预后、诊断、鉴别诊断/病症流行调查、经济与决策分析,其分级各有不同,请访问http://www.cebm.net/levels_of_evidence.asp获取详情。
推荐强度分A~D四级:
A. 结果一致的Ⅰ级临床研究结论
B. 结果一致的Ⅱ、Ⅲ级临床研究结论或Ⅰ级临床研究的推论
C. Ⅳ级临床研究的结论或Ⅱ、Ⅲ级临床研究的推论
D. Ⅴ级临床研究的结论或任何级别多个研究有矛盾或不确定的结论
表1 CTFPHC证据分级(1999)
Ⅰ 大样本双盲RCT或中样本RCT的Meta分析得出的与临床相关的结果
Ⅱ 小样本RCT;未使用盲法的RCT,采用有效替代标志物(surrogate markers)的RCT
Ⅲ 非随机对照研究,观察性(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或横断面研究
Ⅳ 专家委员会或相关权威的意见
Ⅴ 专家意见
表2 UK Cochrane中心证据分级(2001)
1a 多个同质RCT的系统评价
1b 单个RCT (可信区间窄)
1c 全或无病案系列
2a 同质队列研究的系统评价
2b 单个队列研究 (包括低质量RCT,如随访率<80%)
2c 结果研究,生态学研究
3a 同质病例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
3b 单个病例对照
4 病例系列研究(包括低质量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
5 基于经验未经严格论证的专家意见
另:对循证心脏病学中证据水平的分级和分层的建议
以上原则来自于临床证据的分级原则(正确认识并使用临床证据),属于循证医学之遵循的证据标准(有篇长论文,我没看:《循证医学与临床证据概述》),其中的原则的确可以用来校验科学证据——医学只是科学的一部分而已。
列了半天都是说证据的可信度的,那么,为什么信中医为什么就不科学呢?
既然大概说来,大样本实验>小样本实验>单个or少数案例>某人意见。临床证据要求的实验还得是需要随机样本,并且研试双盲的。
粉丝们不能总是假设一个中医有效的前提然后再来要我们相信你的低级别的证据,然后再来要求我们提出反例,而是应该你们先提出有效的、可靠的证据来证明中医有效,否则无需多嘴,中医本身就无效。要知道,谁主张谁举证,在没有证据之前,任何人说的任何话都是不可信的,直到我们看到证据,才依证据的级别来决定对他的话的采信程度。
中医(或其它宣称的结论、猜测、推论)是不是有效,是不是可信,靠的是支持它的证据,而不是仅仅因为找不到反对它的证据。
粉丝们没有这个思路,也就罢了,旁的人也没有这个思路,就会经常受骗上当浪费钱、延误治疗、消耗健康了。
证据意识,或者说实证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当然,探索、怀疑、实证、理性,是科学精神不可分割的四个方面。某些人强调探索、探究这个前提,却忽视了实证这个核心,是有失偏颇的。许多动物也有好奇心,为了适应环境也很有“探索精神”;儿童对新事物同样很好奇,喜欢寻根问底,但是正因为儿童没有实证精神,所以很容易轻信荒唐的解释,接受无理的答案。
所以我们在做科学的时候(不要想得科学多么遥远,当你思考铝锅熬汤没有瓦罐好、当你看书用近视镜而不是放大镜,这就是你在实践科学),任何一个动作、任何一句话,都要有依据,而且是可靠的、有效的依据,科学的证据。中医,都动到人体身上了,岂能不按照科学的思路判断一下证据?
信了中医,就会失去实证精神
中医靠的不是临床证据,靠的是经典古籍(也就是古代的“专家”意见,而且还不是“专家组”意见)、个案、经验(无练习的个案的累积)、牵强附会(中文同音字的特点,这个连“专家”意见都算不上-_-b)、扩大的模糊概念(汉古文简写所致的玄幻、包容万象,跟算命一样,怎么说都对~~这也是连5级都排不进的)……中医到底有什么证据?最高级的证据也无非个案的累积,3b级而已。
信了中医,就会失去定量标准
从古至今,斤两钱的称量到底不一样了,也不知道古方上写的三钱是现在的多重?也罢,现代中医也用“克”了,但是你去药房看看,那些决定你身体健康与否的物件,是怎么在药师的手底下进入你的药包的——抓药,这个“抓”简直太传神了!!来吧,随便吃,多一点少一点没关系,反正不是我的身体(反正也无效?)……可是怎么不想想,既然没证据相信它有效,凭什么相信它无效无害?在它证明有效之前就是无效的,同样,在它证明无害之前就是有害的。这是三期临床试验的第一期要求而已——任何药品都是有害的,除非你证明无害。(第二期:既然无害了,在动物身上有效吗?第三期:在人身上有效吗?这都是涉及RCT试验的。)
信了中医,就会信跳大神、发冷功……算命风水的更不在话下
这些东西,实质上是一样的,除了中医不那么明目张胆骗钱罢了——鲁迅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即此。(话说,现在中医药也tm贵。)
为什么说中医不是科学?
为什么会信中医
1 只草泥马:
一开始想调戏粉丝的,后来想写证据,翻来《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好家伙,这下彻底乱写了@@
发表评论